台灣文獻叢刊
【第 209 種】
野史無文
.作者:鄭達
.原書頁數: 0222 頁
●書籍簡介
第二○九種「野史無文」
本書(二冊二二二面一三三、二○○字)凡二十卷--今存十三卷,鄭達輯。達字士行,自號奈村農夫;合肥人;明季諸生。晚交西秦太白山人李柏,相與討究,得識明亡時事。清康熙間,輯「野史無文」二十卷。今本據一傳抄本排印,計缺卷一至卷二「讓皇帝本紀」二卷;卷十六「前朝宮殿服御諸遺制」、卷十七「西羌北狄諸部落」卷十八「當今巡幸東南」各一卷及卷十九至二十「本朝災祥」二卷,共七卷,存卷三至四「烈皇帝遺事」二卷,卷五「永歷皇帝本紀」、卷六「永曆皇帝兵敗入緬甸土司紀事」各一卷,卷七至卷九「西南死事諸臣傳」三卷,卷十至卷十一「魯監國諸臣傳」二卷,卷十二「鄭成功海東事」、卷十三一前朝魯王以海監國於閩浙命延平王鄭成功、兵部尚書張煌言自閩海率師攻江寧府紀略」各一卷,卷十四至卷十五「流賊陷廬州府紀」二卷,共十三卷。所存各卷,多由他書輯錄,或改題、或增註、或附傳論、或加引言與跋語。所稱「他書」,已知者有「劫灰錄」、「也是錄」、「北征紀略」及「流賊陷盧州府紀」等諸種(內「北征紀略」已見第一四二種「張蒼水詩文集」)。至書中「魯監國諸臣傳」、「鄭成功海東事」諸篇尚無刊本行世,最具史料價值。
●序號 篇名
1 費序
2 野史無文目錄
3 野史無文卷一
4 讓皇帝本紀(上)(闕)
5 野史無文卷二
6 讓皇帝本紀(下)(闕)
7 野史無文卷三
8 烈皇帝遺事說
9 烈皇帝遺事(上)
10 野史無文卷四
11 烈皇帝遺要(下)
12 梅衝華傳
13 野史無文卷五
14 永曆皇帝本紀
15 野史無文卷六
16 永曆皇帝兵敗入緬甸土司紀事
17 野史無文卷七
18 西南死事諸臣傳(上)
19 何騰蛟傳
20 堵胤錫傳
21 野史無文卷八
22 西南死事諸臣傳(中)
23 瞿式耜傳
24 陳子壯傳
25 張家玉傳
26 野史無文卷九
27 西南死事諸臣傳(下)
28 陳邦彥傳
29 李元胤傳
30 王應熊傳
31 王祥傳
32 楊展傳
33 楊畏知傳
34 李乾德傳
35 沐天波傳
36 鄭文雄傳
37 李定國傳
38 野史無文卷十
39 魯監國諸臣傳(上)
40 張名振傳
41 野史無文卷十一
42 魯監國諸臣傳(下)
43 黃斌卿傳
44 黃道周傳(闕)
45 陸清源傳(闕)
46 閣部史公守揚州府紀事
47 野史無文卷十二
48 鄭成功海東事
49 鄭成功傳
50 朱術桂傳
51 陳永華傳
52 陳夫人傳
53 閩中四隱君子
54 王忠孝傳
55 辜朝薦傳
56 沈佺期傳
57 李茂春傳
58 野史無文卷十三
59 前朝魯王以海監國於閩浙命延平王鄭成功兵部尚書張煌言自閩海率師攻江寧府城紀略
60 野史無文卷十四
61 群賊名目
62 流賊陷廬州府紀(上)
63 野史無文卷十五
64 流賊陷廬州府紀(下)
65 野史無文卷十六 前朝宮殿服御諸遺制(闕)
66 野史無文卷十七 西羌北狄諸部落(闕)
67 野史無文卷十八 當今巡幸東南(闕)
68 野史無文卷十九 本朝災祥(闕)
69 野史無文卷二十 本朝災祥(闕)
70 後記
●費序
淝水奈村鄭先生作野史無文二十卷:曰讓皇帝本紀二卷,曰烈皇帝遺事二卷,曰永曆皇帝本紀一卷,曰永曆皇帝兵敗入緬甸土司紀事一卷,曰西南死事諸臣傳三卷,曰魯監國諸臣傳二卷,曰鄭成功海東事二卷,曰流賊張獻忠陷廬州府紀二卷,曰前朝宮殿服御諸遺制一卷,曰西羌北狄諸部落一卷,曰當今巡幸東南一卷,曰本朝災祥二卷。奈村具文武才,足跡遍天下。所至訪羅前代舊聞、精核故實而後筆之於書,非他家由於撮錄者比也。
錫璜讀明末紀載雜書抄本五十餘種,所未見者尚有百餘種。竊以為國史雖全,然多顧忌回曲而失真。野史雖略,出於當時見聞,多可信實可採者;奈村此書為不可廢矣。錫璜嘗從奈村問西北關塞形勢、部落風土、行陳器具、他怪異諸物,談之如指掌。奈村先生真實用之學,惜乎其未遇而老也。讀此書,為之起立三歎!
康熙壬辰菊月重九日,西蜀錦江布衣同學小弟費錫璜撰於邗水繫舟草堂。
●野史無文目錄
卷一
讓皇帝本紀(上)(闕)………………………………………………………………(一)
卷二
讓皇帝本紀(下)(闕)………………………………………………………………(一)
卷三
烈皇帝遺事說……………………………………………………………………………(一)
烈皇帝遺事(上)………………………………………………………………………(三)
卷四
烈皇帝遺事(下)……………………………………………………………………(二三)
梅衝華傳………………………………………………………………………………(三九)
卷五
永曆皇帝本紀…………………………………………………………………………(四一)
卷六
永曆皇帝兵敗入緬甸土司紀事………………………………………………………(六一)
卷七
西南死事諸臣傳(上)………………………………………………………………(七九)
何騰蛟傳………………………………………………………………………………(七九)
堵胤錫傳………………………………………………………………………………(八三)
卷八
西南死事諸臣傳(中)………………………………………………………………(八七)
瞿式耜傳………………………………………………………………………………(八七)
陳子壯傳………………………………………………………………………………(九一)
張家玉傳………………………………………………………………………………(九三)
卷九
西南死事諸臣傳(下)………………………………………………………………(九七)
陳邦彥傳………………………………………………………………………………(九七)
李元胤傳……………………………………………………………………………(一○○)
王應熊傳……………………………………………………………………………(一○五)
王祥傳………………………………………………………………………………(一○六)
楊展傳………………………………………………………………………………(一○九)
楊畏知傳……………………………………………………………………………(一一三)
李乾德傳……………………………………………………………………………(一一八)
沐天波傳……………………………………………………………………………(一一九)
鄭文雄傳……………………………………………………………………………(一二三)
李定國傳……………………………………………………………………………(一二五)
卷十
魯監國諸臣傳(上)………………………………………………………………(一三三)
張名振傳……………………………………………………………………………(一三三)
卷十一
魯監國諸臣傳(下)………………………………………………………………(一四七)
黃斌卿傳……………………………………………………………………………(一四七)
黃道周傳(闕)……………………………………………………………………(一五六)
陸清源傳(闕)……………………………………………………………………(一五六)
閣部史公守揚州府紀事……………………………………………………………(一五六)
卷十二
鄭成功海東事………………………………………………………………………(一五九)
鄭成功傳……………………………………………………………………………(一五九)
朱術桂傳……………………………………………………………………………(一七○)
陳永華傳……………………………………………………………………………(一七二)
陳夫人傳……………………………………………………………………………(一七四)
閩中四隱君子………………………………………………………………………(一七五)
王忠孝傳……………………………………………………………………………(一七五)
辜朝薦傳……………………………………………………………………………(一七六)
沈佺期傳……………………………………………………………………………(一七六)
李茂春傳……………………………………………………………………………(一七七)
卷十三
前朝魯王以海監國於閩浙命延平王鄭成功兵部尚書張煌言自閩海率師攻江寧府城紀略……………………………………………………………………………(一七九)
卷十四
群賊名目……………………………………………………………………………(一八一)
流賊陷廬州府紀(上)……………………………………………………………(一八二)
卷十五
流賊陷廬州府紀(下)……………………………………………………………(一九九)
卷十六前朝宮殿服御諸遺制(闕)
卷十七西羌北狄諸部落(闕)
卷十八當今巡幸東南(闕)
卷十九本朝災祥(闕)
卷二十本朝災祥(闕)
●野史無文卷一
讓皇帝本紀(上)(闕)
●野史無文卷二
讓皇帝本紀(下)(闕)
●野史無文卷三
烈皇帝遺事說
烈皇帝遺事(上)
·烈皇帝遺事說
前朝烈皇帝遺事,乃明末王中齋先生所記。先生為錦衣衛侍臣,日近烈皇帝左右,事皆目擊。凡正史之未載者紀之,故曰遺事。予又廣詢博訪以續之。
於戲!烈皇帝以仁儉英敏之主,遭家不造,憂勤十七年卒以亡。天乎其人邪!凡禍之所以來,非無故矣。治國必需經濟之才,而以八股取士,所取非所用,故內外大小臣工,求一戡亂致治之才,滿朝無一人。皆貪污姦佞,詐偽成習,惟知營私競進,下民共咨而不恤,綱紀日壞而不問,百政廢弛,舉天下事委之吏胥。而在位者率朝夕飲酒賦詩,戕民取錢以自樂,循資格致卿相而已。嗟乎!上即位,誅逆璫,斥抑宦官,虛心委任大臣。而所謂大臣者類如此,天下事尚可為乎?以致邊疆日蹙,秦、晉、中原,盜賊蜂起。環顧中外,無一足恃者。於是破格用人,求奇才,圖匡濟。而廷臣方持門戶。如其黨,即力護持之,誤國殃民皆不問。非其黨,縱有可用之才,必多方以陷之,務置之死而後已。而國事皆不顧,朋比為姦,互相傾害。使天子徇眾議以用人既不效,排眾議以用人又不效。朝用一人,夕而敗矣。夕用一人,朝而戮矣。展轉相循,賊勢日熾。天子孑然孤立,徬徨無所措,而宗社隨之。然則國家淪亡,誰之罪也?每召對大臣,竊聞天語煌煌,詢問安危大計,而廷臣非慚汗不能言,即囁喔舉老生之常談以塞責。間有忠鯁敢言之士,而所言又皆疏闊迂腐,不知時務,不可用。實堪遺恨千古!
且夫魏璫竊國柄,朝士多出其門,非義子即乾孫,威振天下。上即位,春秋方十七,毫不動聲色,翦除之,其才固非中主所可及。而畏天災、遵祖訓、勤經筵、崇節儉、察吏治、求民膜,種種盛德,皆朝野習聞共見。使得忠君愛國、才堪辦賊之臣為之輔,君臣一德,將相同寅協恭,則太平何難致。惜乎,有君無臣,卒致身殉社稷,國母就縊,公主手刃。從來死國之烈未有烈於烈皇帝,亡國之痛未有痛於烈皇帝者也。方之懷、愍、徽、欽,高出雲霄上矣!乃有三五失身、不肖喪心之徒,自知難逃天下清議,於是肆為誹謗,或曰寵田妃、用閹宦以致亡,或曰愛財惜費、好自用以致亡,舉亡國之咎歸君,冀寬己誤國之罪,轉相告語。而淺見寡聞之士,遂筆之書而傳於世,令人冠髮上指,腐心切齒痛其誣衊。又懼實事無存,後世將有與失德之主同類並譏者。於是紀其確聞,凡野史之偽者正之,闕者補之,遺者錄之,名曰「烈皇帝遺事」。深愧譾陋無文,不足以表揚帝德,聊備實錄萬一,庶流言邪說有以抑其誣,而後之司國史者有所考據焉。
·烈皇帝遺事(上)
上在信邸即有令名。衣冠不正,不見內侍。坐不敧側,目不旁視。不疾言,不苟笑。年十六有疾,召醫韋盡性,紀某療之,徐曰:『服藥千劑,莫如獨宿』。其天性過人如此。
熹宗天啟皇帝大漸,召上入侍。忠勇營提督太監涂文輔,魏黨也,統兵護衛。後文輔語人曰:『當日天命未改,忠賢不敢有逆謀。否則,上之命懸於吾手也』。
上即位時,御馬皆鳴,人以為異。野史所載者,謂之天鳴,妄說也。
禮部奏請皇后進內儀注。上命信王妃著進東安門,人皆稱其得體。
信府承奉徐應元、王國用,皆忠賢黨。上即位,命以潛邸服玩器用賜皇親劉效祖、周奎,二人匿其半。他日較射,上見應元棕帽金頂乃潛邸物,詰責之,應元惶恐謝。於是並國用褫逐之。
枚卜閣臣,必焚香告天,置各官職名於玉缾中,以金箸拈之。其敬重如此。而十七年中,所用至五十人,多尸位素餐之輩:施鳳來、黃立極,張瑞圖、李國■〈木普〉、成基命、來宗道、錢寵錫、楊景辰、劉鴻訓、周道登、李標、韓爌、孫承宗、周延儒、溫體仁、林釬、吳宗達、錢象坤、何吾騶、錢士升、文震孟、張至發、王應龍、何如龍、范復粹、劉宇亮、鄭以偉、徐光啟、黃士俊、黃景昉、孔貞運、薛國觀、賀逢聖、程國祥、蔣德璟、楊嗣昌、張四知、魏炤華、蔡國用、吳甡、陳演、傅冠、方逢年、姚明恭、李建泰、謝陞、丘瑜、魏藻德、方岳貢、范景文。
上恭勤節儉,勵精圖治。神宗以來,膳饈日費數千金,命減存百一。舊制:冠袍靴履日一易,上命月一易。舊制:御玉熙宮伶人,亦黜之。
上命禮部云:『朕惟慶源有自,禮必隆於所生;孝思永言,施必由於親始。典關教化,義重彝倫,章憲俱存,肇稱宜亟。我聖妣貞靜賢妃,芳降華宗,躬膺令德,徽音夙稟於女史,婉懿早著於青蒲。在昔皇考,毓我弟昆,蓋華萼共煇於連枝,而顧復各勤於離裏。我皇兄承祧之重,既篤於濬源,逮眇躬荷世及之庥,亦深於惓慕。欲酬罔極,宜備追崇,正儷體之鴻稱,舉遷祔之上典。爾禮部其會官詳議以聞』。於是尊謚聖母孝純淵靜慈肅毗天鍾聖皇太后,祔葬慶陵。
崇禎元年(戊辰),禁民間閹割,違者誅不赦。後宦官屢言內使乏人,禁復開。
命司禮監掌印太監高時明,「敬天法祖」扁額懸乾清宮大殿,兩楹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
御平台,召對大臣。兵部尚書王在晉惶汗,語期期不明。命補奏。在晉上疏千數百言,並無遠猷碩畫,唯自誇經略之功,詆孫承宗攘己位,而極力以排馬世龍、茅元儀,氣狡憤而詞鄙俚,識者嗤之。未幾,以惠安伯張慶臻總督京營,在晉囑內閣擅為改敕,削籍去。
以襄城伯李守錡總督京營。按京營官軍,皆詭寄靡糧,無一人可用。蓋甲鬻於乙,乙鬻於丙,更易不知凡幾。按籍稽名,多隆、萬以上人。故名雖軍,其實非市井遊手,即勢家悍僕,從無紀律。守錡復縱使肆掠。健兒簡八,白晝為盜,露兵大明門外。錦衣衛奏聞。命巡捕營拿二十餘人正法,守錡革任聽勘,未幾憂鬱死。
二年(己巳)二月四日,皇長子生,睿名慈睿,周皇后所出。星家謂其造不吉。
紅夷國自海外來朝,貢獻大砲,即今之所謂紅夷砲也。而煙入中國自此始,為害於後人不淺。惟種煙最害於農事,宜嚴禁之。
三月十九日,吏部都察院接出聖諭云:『朕惟憲天出治,首辨忠邪;臣子事君,先明逆順。經凜人臣無將之戒,律嚴近侍交結之條。邦有嘗刑,法罔攸赦。逆豎魏忠賢,儇狡不才,備員給使,竊弄智巧,黨借保阿。初不過窺嚬笑以市陰陽,席寵靈而饕富貴。使庶位莫假其羽翼,何蠢爾得肆其毒痛?乃一時外庭朋姦之誤國,實繁有徒:或締好宗盟;或呈身入幕;或陰謀指授,肆羅織以屠良善;或密策合圖,搤利權而筦兵柄;甚且廣興祠頌,明著首功,倡和以極於三封,稱頌浸淫於五等。誰成逆節,致長燎原?及朕大寶嗣登,嚴綸屢降,元凶逆孽,次第芟除。尚有飾罪邀功,倒身竄正,以望氣占風之面目,誇奸指佞之封章,跡其矯誣,惡能錯貸。朕鑒察既審,特命內閣部院大臣,將發下祠頌紅本,參以先後論劾奏章,臚列擁戴,諂附、建祠、稱頌、贊導諸款,據律推情,再三訂擬。首正姦逆之案,麗於五刑,稍寬脅從之誅,及茲三褫。其情罪輕減者,另疏處分,姑開一面。此外原心宥過,縱有漏遺,亦赦不究。自今懲治之後,爾大小臣工,宜灑滌肺肝,恪修職業,共遵王路,悉斬葛藤,無曠官守而假事譸張,無急恩仇而借題參舉。朕執是非以衡論奏,程功實以課官方,有一於斯,必罪不宥。當各懲勸,乃亦有終。欽哉故諭』。於是欽定逆案,頒行天下。而國變後逆案多不存,故此諭野史皆不載。達見此諭於前朝內監王養純寓中(僑寓揚州府寶應縣)。
五月朔,日蝕,時刻不驗。以侍郎徐光啟言,開設曆局,用西洋測法。
永樂大典書成未刊,上命刻日蝕卷行世。今永樂大典刻本惟此。達聞永樂大典寫本有數萬卷,厄於賊火。惜哉!
十月,京師戒嚴。上命太監王永祚問方略於首輔韓爌。爌以遷都對。永祚復命。上不悅,曰:『是何言邪!根本重地,宗廟陵寢所在,何得輕建此議』!上初悉奪宦官權,虛心委任大臣,而大臣多此類,於是始有輕士大夫之心。京營原設侯伯一員總督軍務,兵部侍郎一員協理軍務,至是添設太監一員李鳳翔提督軍務。內臣監軍自此始。而此輩多市井庸愚,冥然無覺,傲然自大,故天下事日見其壞。
督師袁崇煥,初受大學士錢龍錫意旨,紿殺總兵官毛文龍。中軍何可剛曰:『是謂三不幸』。崇煥問之。曰:『生文龍,天不幸;用文龍,朝廷不幸;殺文龍,公不幸』。未幾,京師警,崇煥入援。召對平台,賜貂裘綵幣銀。裨兵屯畿南,一戰敗績。復召訐云:『爾擅殺大帥,以致今日又不能捍禦。恢復之言何在』?著錦衣衛拏問。總兵祖大壽、何可剛聞之,引兵去。先是巡捕營獲一木工,云崇煥謀反,以為諜。事下鎮撫司,掌刑李若璉鞫得其枉,奏之。復下鎮撫司,以為實。於是喧傳崇煥謀反,人人切齒。及行刑,百姓臠食其肉,皆謂殺文龍以致東方猖獗,崇煥誤國之罪無所逃。以為謀反,豈不冤哉!
都下流言,皆出三大營官軍。一人造謠進營,傳之一隊,一隊傳之一營,一營遍傳都下。不三日,傳之內庭,達御前矣。大臣黜陟,往往由此。朝廷以為輿論無私,而不知其由於匹夫之恩仇與姦人反間也。聽言須察理,輕信最害事。
起原任大學士孫承宗,以原官兼兵部尚書,督兵駐通州,既而移駐山海關,關門始保無虞。承宗實有將相才。後以廷臣掣肘,不得竟其用,關東事遂大壞。惜哉!
庶吉士金聲薦髮僧申甫有將略,精於火攻,授遊擊將軍。招烏合之軍二萬人,出廣寧門,不戰而潰。以耳為目者多矣。
四川石砫司土司女帥秦良玉,見國家多難,願出為朝廷效力,帥師勤王。召見,賜綵幣羊酒。御製四詩以旌之。「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古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蜀錦征袍自翦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胡虜饑餐,誓不辭,飲將鮮血帶胭脂。凱歌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時」。「憑將箕帚埽虜胡,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三年(庚午)二月,冊立長子慈烺為皇太子,甫周一歲。
四月,京師解嚴。野史云,去年季冬解嚴,誤。
流賊起於饑民叛兵歷歷可據。而論者歸罪於裁驛站,令劉懋獨蒙惡聲,殊不解也。
上篤學博覽。四書、六經、性理、資治通鑑、通鑑綱目、大學衍義、衍義補、貞觀政要、皇明祖訓、帝鑑圖說,朝夕不去手,於尚書尤留意。凡廷臣之章奏有關政要者,俱命抄錄成帙,不時披閱。
命司禮監以洪武正韻、玉海篇、字彙總成一書,共字四萬有餘。書成,因兵起未及刊行。惜哉!
命武英殿中書畫歷代明君賢臣圖,書正心誠意箴於屏,置文華、武英兩殿。
內侍高采請開廣東珠池,即時斬之。
四年(辛未)春,上耕藉田畢,御齋宮,宴群臣。教坊司設樂,承應雜劇。上諭:『典禮甚隆,何得諧戲為樂』?於是永裁為令。
凡遇郊祀大典,上齋三日,祭品必親視。裸獻秉圭,夔慄淵默。真所謂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者矣。
毛文龍既死,其後與孔有德、耿仲明據登州為亂者有蘇有功。發兵討之。孔、耿遯入海,有功被擒至京,復破檻車逃。京師大索三日不得,後被東協守將所獲,獻俘闕下,磔於市。
九月,武會試,上閱試卷多不堪,主試者降奪有差。先是承平日久,武臣率不齒於人,武備廢馳。時天下多事,上有意重武,命再試,中王來聘(京師人)等一百名,賜進士及第出身。來聘任河南參將,誓死報國,勦賊戰亡,贈驃騎將軍,賜祭葬、世蔭。(余嘗謂武科試騎射,止是一端,當以自韜略為重者。一切技藝皆入科目,未嘗不可得人。觀此,烈皇帝甚精治人,惜無佐之者)!
五年(壬申)正月,京師大雪,深三尺,柴米暴貴,牛馬多凍死。
京師舊有僉商之例。凡供庫香臘、惜薪司柴炭、御馬倉草豆、兵部柴炭、光祿寺豬果、大通橋糧車,皆報富戶採辦,辦完給價,限滿別僉。力不能者,即日受鞭箠,負縲絏,身死產絕而後止。故每逢僉報,人皆破產求免。而巡青科道、五城兵馬,下至吏役,望屋而食,所費者錢穀不可以數計。其竭力能辦,而給價官吏侵漁,十不得其五。或十辦三四,或六七而產絕,即僉更辦。而前已辦之值,遂歸官吏。相延已久,民受大害而不敢言。是時京民翟守謙、金鯤等叩闕陳奏。上覽奏,愕然曰:『此無故殃民,朕不忍也』!下其奏,命招商採辦。部議招商則必先給值,而國用不敷,又恐為姦民所誑,仍舊便。上曰:『即僉商亦即值,特給有先後;豈後給則敷,先給則不敷耶?吾方為民除害,而民反誑我,無是理也。且國有嘗法,寧無畏乎』?自是永除其例,民困大甦,富民始得安枕而臥。
上因除僉商例,知供用庫耗甚繁,尤以宮中所用沉香、檀香不資。上曰:『凡郊祀享廟大典外,焚香不過辟穢,何須多為』?令乾清宮每日祇取沉香半兩,各宮遞減。香蠟永裁,不須採辦。蓋查庫中所存尚多。
皇太子居鍾粹宮。每召對大臣,上命太子侍立以觀之。
上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近御宮人有夫人、婢子、嘗在、大答應、小答應等號,上皆正色臨之,無一戲言。田貴妃婉慧得上意,亦少進御。未幾被譴,退居啟祥宮,妃以憂死。後乃有為永和宮詞以訕上者,比於陳後主、唐明皇。於戲!哀、定之際多微詞。即上果有失德,亦當為尊者諱,況恭勤如上,寡慾如上,而忍於造謗誣衊?是可忍孰不可忍!世無孔子,春秋不作,亂臣賊子,橫行無忌,天理絕矣(此人又作琵琶行,中有駕幸玉熙宮之句。玉熙宮乃伶人所處,非離宮也。即娛情聲色,何必幸玉熙而後為樂耶?宮禁之制尚不詳,而敢於訕上,其誰欺?欺天乎)!蓋指梅村也。然則錢、吳諸人之罪,上通於天矣。
六年(癸酉)夏,大旱,清理獄囚,上步禱南郊,回鑾大雨,畿內霑足。
乾清宮隆德殿所供神像銅佛,盡移於朝天宮大隆善寺(何不毀之鑄錢,以充兵餉,以賑饑民)。
七年(甲戌)二月,會試,顏茂猷以五經中副榜,特拔於正榜之前,授禮部主事。召對平台,問安攘之計,頫首不能對。上不懌。茂猷未任事,即告歸,終於家(福建漳州府人,號宗璧居士)。
二月二十九日,湖廣黃梅縣武舉曹蜚伏闕上書,獻籌兵藥言云:「臣世受國恩,自幼討論經濟,屢厄文場,叨中萬曆戊午科武舉。數經薦聘,不敢受職。然草莽微臣,義切同仇,夢寐寢食,實無一夕不以平寇滅奴為念。蓋寇一日不平必無以消群姦睥睨之雄心,奴一日不滅必不能令神京高枕而安臥。然必見寇平寇,指奴滅奴,自是揚湯止沸,終非釜底抽薪。謹仰體聖心,遵倣祖制,廣集輿論,鑑從前之敗壞,究今日之戡定,合之得三十六字。承平日久,武備不修,邊事敗壞,必有病源,謹首陳兵事夙弊八字,曰悖、懈、怯、諱、掣、耗、妒、恥。惟弊源一窮,從茲起弊維新,自可疾施更化善治之方矣。軍國重務,端有本源,用人理財,克盡厥職,所謂堂上之師,謹陳備兵本源十三字,曰輔樞、計繕、將兵、民屯、漕河、鹽、錢、稅。正氣既固,邪氣自不能入。彼妖魔小醜,漸漸消滅,安能長久作祟邪?干戈四起,猝難撲滅,須有籌時妙算,謹陳兵防急著十五字,日詔險保邊海,苗寇蒐優收,制火陣車馬。循此急著,猛省振刷,步步做法,速速舉行,毋蹈故常,毋避勞怨,庶幾救敗取勝,又何難返積弛而登上理?倘以上字字見諸實行。可裨實用。臣讀孔孟之書,妄希孔孟之憂時,習孫吳之略,謬學孫吳之論兵。十年揣摩,反覆深思,幾經改削,心血嘔盡。謹將三十六字敷演成篇,少抒芻蕘之愚。並具剿平流寇,早圖復遼二策,裝訂四帙進呈。伏望皇上特加省覽,有當採擇,下部酌議,刊刻頒行。臣一片血忱,惟期上慰主懷,下救生民。止求用其言,不求用其人。少能裨補於宗社封疆,臣雖粉骨碎身,亦有餘榮矣」。皆經濟實學,切中時病,而不能用。授蜚兵部司務。未幾回鄉,起兵殺流寇。後以病終。
凡秋後論囚,上必齋戒素服,避殿撤樂。其慎獄也如此。
西內有虎城,城西有豹房,城後有百獸房,畜虎豹百獸、珍禽異鳥於中。上幸太液池,見畜豢在阱內,禽充於樊寵,上慨然嘆曰:『鳥獸所食者皆民脂民膏。養此何用』?遂縱禽於西山,殺虎豹以賜近臣。陳沂詩云:「多年調養在雕籠,放出初飛失舊叢。祗為恩深不能去,朝來還繞上陽宮」。
上勤宵旰,漏下夜坐閱奏疏。有小內監燃香於旁,上臭香心動。他日夜坐,臭之復如初,遂令撤去。詰詢司香局者,得其方,因歎曰:『先聖之荒迷於欲者,殆以此乎』!令禁造作。火其方,罪其人。
宮中歲首不貼紙繢門神。列綵裝木偶二於門左右,狀若傀儡,除夕則飾於冠笏。崇禎末年,綵裝人入夜輒走。久之,日入便走。即內監皆不敢獨行。若遇之,則急行避。此於五行,木失其性同咎,況其像人乎?災異之見於宮中者如此,帝遂及於禍。
八年(乙亥),大旱暴風。上齋戒修省,曰:『皇天不棄,以象示教』。詣中正殿丹墀,曝日中跪禱。次日,風息雨降。上御中左門,諭諸臣曰:『雖然得雨,而禾苗多損。惟反躬修己,誠心愛民,庶可挽回天意』。瘟疫流行,發帑銀一萬,命太醫院於惠民局製藥施民。諭刑部清獄,重者審錄減等,輕者釋之。貧者給衣食,病者給藥,死者給棺殮。
正月十八日,流賊張獻忠陷鳳陽府,開高牆,放罪宗。知府顏容暄、推官萬文英等四十七人咸遇害,留守使朱國相戰死。二十一日,至合肥店埠鎮,燒竹木,火光照耀,城中同白晝。二十二日,至廬州府,群賊圍城,急攻之,燒七門關廂,殺人數十萬,擄掠四野。廬州知府吳大朴(固始縣人)率兵民登城守禦,修製守城諸器具。每門外設吊橋,城門口掘陷馬坑,城下挖品字坑,樹梅花椿。城頭每一垛,用五人更番守之。每垛有炤城鐙一盞。每五垛用炤城火一盆。賊焚水關。有富衿李玉卿募人伐土封填,每土一筐,給錢百文,半日填實。二十四日,攻陷北門月城。賊首二大王張進嘉登坐月城樓中,令驍賊緣牆上大城垛口。有壯士魯弘道者挺槍禦之,而群賊難入。適指揮使田起潛挾砲至,咬指出血祭之,砲發,碎月城樓,張進嘉殲焉。賊暫退。攻之愈急,吳太守守之更堅。至二十八日解圍去。官民疲困,睡三日始甦。時上厭聞賊信,撫、按、府、縣亦多諱賊,不以實聞。廬州府報文云:正月二十二日夜,流賊張獻忠率群賊千餘,攻府城七晝夜,盡力守禦,賊不能入,遂焚城外草房二百餘間,殺擄男婦六十三口,流往巢縣去,燒五鄉七關廂房屋數十萬家,殺人百萬餘口。但如此云云。
流賊往巢縣,人報賊至。知縣嚴覺,浙江人,不信,以為誑。凡言賊者,三木囊頭。明日,賊至,攻陷北門入城,百姓奔竄,而知縣猶坐堂比較錢糧。賊入衙,殺知縣嚴覺,擄其母妻子女,開牢放罪人,掠二日去。而無為州、含山、和州、全椒俱陷焉。剖孕婦驗男女為勝負,納嬰兒於油鼎中,或挑之槍頭上,觀其啼號以為樂。殺戮慘毒,令人聞之股憟膽顫也。
詔山西布衣辛全至京,授國子監學正。時天下亂日甚,求賢如渴,聞全名,召之。
全上書多救急丹方,而所言皆正心誠意,未幾辭歸。
盔甲廠災,失火藥器械無數。官民房舍崩毀數千間,男女死者無算。先是武備久廢,所造軍器弊鈍難用,上嚴諭精製,不精者重處,故所造堅利無比。但火器盔甲合為一局,往往致災。蓋以內官不欲分,分則火藥之利微。
逮山東滋陽知縣成德,下錦衣衛獄。德性剛直,連章攻溫體仁,凡十上,遂被逮。體仁欲置之死。德母章氏,伺體仁輿出,輒道詬之,日以中城兵馬防護而行。上命錦衣衛遣旗尉至滋陽密訪,士民人人稱頌扼腕。又至懷柔,鄉評與滋陽同。上意遂解。廷杖四十,戍延綏。未幾,起捕如皋知縣。甲申正月,陞兵部主事。三月十九日,母子二人俱死之。
野史云:太監高起潛弟蔭錦衣衛中所正百戶。錦衣有試百戶,有實授百戶,而無正百戶。
京師有李兆龍,從左良玉有年,後辭歸,語人曰:『左帥實流賊所懼,但不為朝廷用』。人問之。曰:『嘗大捷,或請窮追,左笑曰:若欲盡賊耶?留此殘賊,武官尚可為人。若賊今日平,武臣明日即奴矣』!於戲!以曹文詔之忠勇,百戰奇績,有一言拂文臣,不免就獄,武臣安得不縱寇,盜賊安得不日熾耶(明之亡,賤武故也)?
吳宦官鄙謬惡劣不足用,然奉命惟謹,上所委,咄嗟立辦,故上用之,然亦參用之爾,非專任之。向所謂汪直、劉瑾者誰邪?歸亡國之罪於宦官,乃借是釋也。
十二月十七月,流賊張獻忠又率群賊圍廬州府城,攻之特甚,太守帥居民守之愈堅。擄掠四野,至二十一日,流往滁州去。
九年(丙子)正月初一日晚,援剿經略盧公象昇(常州府宜興人)同總兵祖公寬,係守邊名將,率大軍來廬州府剿賊。時流寇張獻忠同羅汝才等在滁州擄掠。初二晨,即統兵追賊。兼程而進,直入賊營,賊竟不知是兵,猶以為本營人馬。怎當此貫戰將士,視群賊似嬰兒,殺伐之聲聞數里。賊大敗,斬首千餘級。賊敗,流之而去。嗣後賊無不到之處,而盧公又勤王去矣。
合肥縣鄭文雅詣軍門獻平遼滅寇之策,盧公讀其策而偉之。復較射比藝角力,皆冠軍超群。公大奇之,曰:『爾韓、岳之流也』!特薦之。欽授援剿都指揮使,駐防宜陽縣。屢敗群賊,賊皆逸遯他去,著功甚多。
二月,特用淮安府武舉陳啟新為吏科給事中。啟新上書,實無扳援,而野史謂政府所使;蓋以政府未嘗撓之,故意度云然。不知政府特迎合上意,其疏且在,豈利於政府者哉?
七月,京師戒嚴,唐王聿鍵引兵入援,聲言清君側之惡,下詔廢為蔗人。
野史所載常熟縣民張漢儒訐奏錢謙益,立枷三日死;非也。立枷乃魏忠賢所為。上即位初,即毀之矣。
盧象昇、孫傳庭、洪承疇三人允稱邊才,乃殺賊方當奏績,遽以勤王入援,而秉國者又移之邊方,或中以危法,遂使已潛復熾。雖係天命,亦人事也!
十年(丁丑)夏,大旱,下詔罪己責臣。自此後天下時常大旱,流賊多因此起。
南直撫、按並輔臣交章薦松江處士陳繼儒(字仲純,號眉公)。已將下詔徵聘,而廠、衛訪得其人務虛名,無實學,事奔競,而衣服、飲食、器用俱務詭異。上曰:『此妄人』!遂不徵。
陳啟新論考選不公,進吏部訪冊,而禮部尚書姜逢元、兵部侍郎王業浩圈多,上嫌其濫,俱罷之。又參職方司郎中尹民興等溺職。野史誤以民興為知縣,非也。
撫寧侯朱國弼以參溫體仁奪俸,非奪爵也。
駙馬都尉王昺以參溫體仁欺君誤國奪爵,終於家。駙馬中惟王昺一人而已。
十一年(戊寅)正月,太子加玄服,出閣講書。
六月,安民廠災。
十一月,京師戎嚴。神機營副將王世爵陣亡於京東之孫堠。先是九年京師警,世爵嘗統數百人哨至蘆溝橋,猝遇敵騎數千至,眾欲走,世爵曰:『彼眾我寡,走即為所乘』。於是依橋結陣以待。敵疑有伏引去。名大振。至是戰亡。
宣大總督盧象昇帥師勤王,至保定賈莊,血戰死,物議紛紛謂亡去。有隨營打點騎尉俞希龍,下東廠太監王之心鞫。希龍極稱其忠勇有謀略,實陷陳而死。之心以為誑,加酷刑無完膚。仰天歎曰:『國家若負盧公,再無忠臣也』!言畢即死。而野史謂象昇死於松杏。松杏之敗在關外,乃洪承疇,非盧象昇也。地之相去二千餘里,時之相去四年有餘,乃誤彼人為此人,混兩事為一事;野史可笑如此。
有寧永芳者,宣府人,驍勇善騎射,為大同守備。象昇巡邊,見其岸異,命之騎。承芳馳且射,象昇亦馳而射,逐兔也,象昇一發殪之。因按轡與之論射,非老於行務不能;承芳心折焉。國變後,寓於西湖,為人述其事,猶嘆息洒淚不置,云待盧公何薄,待洪承疇何厚也!
十二年(己卯),禁午門,端門內官,不許延接朝士。百官待漏,在午門前東西棕篷下,惟五府錦衣衛、尚寶司、六科有直房,其餘無直房,亦非露立。野史所載禁朝臣私探內侍,於是待漏俱露立,無敢入直舍者,齊東之語也。
九月,宴楊嗣昌於平台,即後左門,無後殿。野史云,宴於平台後殿,誤矣。
楊嗣昌實心任事,廷臣所少,而才亦足以濟之。使廷臣不為門戶掣肘,俾得專心辦賊,未必無成。顧攻者紛紛,遂使嗣昌憂憤。後襄陽陷,嗣昌自經。詩云:「無權無勇,職為亂階」,其諸臣之謂乎!撫臣微有謀略者,朝臣必嫉之。
左順門,嘉靖中改名會極門。召對群臣,非中左門,即後左門,無左順門之例,乃野史所誤。
十三年(庚辰),詔以賢良方正、舉貢、生員照科甲用,名庚辰特用(後來報國者,獨有楊畏知一人)。
野史云,上嘗語大學士薛國觀:『朝臣婪賄』。國觀對曰:『使廠、衛得人,朝士何敢黷貨』!時東廠太監王化民在側,汗流浹背。太監中無所謂王化民者,此言妄也。廠、衛朝廷耳目,若果得其人,實足以釐姦剔弊。但東廠既屬宦官,錦衣衛堂上官率闒茸不肖,非素餐尸位,即黷貨招權,稱職者無一人,皆犬豕之輩也。
郭承昊乃衛弁之賢者。廷杖黃道周、解學龍,承昊諭行刑旗尉曰:『黃、解二公,忠臣也,若使上有殺諫臣名,若等罪莫贖』!故雖杖而不傷。
上性至孝,四歲失太后,追思不已。宮中奉遺像,或日未肖,上不懌,乃命司禮監太監王裕民、武英殿中書樂某、衛聖夫人陸氏詣新樂侯劉文炳第,敕太夫人口授畫像。太夫人徐氏者,太后生母也。像進,左右咸驚曰肖,上大喜,命畫四十日,具鹵簿迎入,安奉奉慈殿乾清宮,晨昏上食行禮如生。因追封太后父劉應元為瀛國公,母加瀛國太夫人。文炳兄弟叔姪,俱進爵有差。
上初即位,事事寬大。自溫體仁入閣,票擬務從深刻,由此遂失人心。論者謂亡國之禍,體仁釀之,良然。至於楊嗣昌,亦與同類並譏,則門戶之論。斯民三代,何可誣也。惟用熊文燦以誤國,罪無所逭。凡召對,廷臣有忤上意者,上震怒不測,體仁從無一言解救。後致仕歸,至潞河,上揭帖,言皇親周奎、周鑑、田弘遇不法事,在位時未嘗言及之。
大學士文震孟、禮部侍郎陳子壯,素有清望,為上所知。溫體仁百計排擠,未竟其用,人皆惜之(後子壯回粵,起兵恢復,有烈丈夫風)。
都指揮使鄭文雄駐宜陽,屢敗群賊有功,陞廣西潯梧營參將。未幾,晉總兵官。
江北廬州府諸州縣大旱,赤地千里,人相食,斗米價銀四錢。知府吳大朴勸富戶輸米助賑,而窮民賴以全活者甚眾。
五月二十八日,八賊陷襄陽,襄王遇害,督師楊嗣昌自縊死,自此天下事益不可為。上憂懣,計無所出。廷臣聞嗣昌死,欣然有得色。忘國徇私,幸敗樂禍,任事者欲其成功,豈可得乎?
淮陽、江北多蝗,大旱大飢。河水涸,丹行艱澀,運米一石至淮者,百姓所費銀六兩。是時山東大稔,麥一石價銀三錢。揚州府推官湯來賀申詳總漕御史史可法,題請改折。每米一石,折銀一兩六錢,以九錢買麥三石抵漕米一石,一錢為運費,五錢解部充饟。奏入報可。百姓省四倍之輸,朝廷獲三倍之入,而人服其才。
十四年(辛巳),都下大饑,斗米錢五百,麥七百,雞豕羊不孳,人相食,中州、江北尤甚。
正月二十二日,闖賊陷河南府,福王常洵遇害。上御中極殿,召公侯伯進殿諭曰:『爾諸卿世受國恩,與社稷同休戚,有能代朕籌畫雪恥者,各以方略進』。諸臣啞然無以對。定國公徐胤禎對曰:『臣不敢奏』。上曰:『卿奏無妨』。胤禎連聲曰:『不敢奏,不敢奏』。上曰:『無妨』。而胤禎流汗叩頭不已。上揮之退。成國公朱純臣薦靈璧侯湯國祚、懷遠侯常延齡、撫寧侯朱國弼、臨淮侯李弘濟、誠意伯劉孔昭、襄城伯李國禎、忻城伯趙之龍俱有才能,求用之以匡時艱。後李國禎總督京營,致都城淪陷。趙之龍總督南京戎政,清兵下江南,首獻南都,迎豫王入城,至今子孫世襲,在正白旗下,滁州知府趙清禎是其子孫也。皆是一群死豬狗。
上聖學淵博,每經筵日講,與詞臣反覆辯難,講官無不屈服。行幸大學,尊重師道,豈有命奄官率群臣習禮之理!野史謬傳,遂有魚朝恩講經、李邦寧釋奠之誚,嗚乎妄矣!
懷寧侯孫維藩閒遊香山,醉杖其僧幾斃。東廠上其事。未幾出聖諭,嚴禁勳戚害平民,違者重治。
九月十五日,南京應天府江寧縣生員何光顯伏闕上書,獻太平金鏡策數萬言,皆治國安民、禦賊攘亂之術要。獻而不能用,惜哉!
●野史無文卷四
烈皇帝遺要(下)
梅衝華傳
·烈皇帝遺要(下)
十五年(壬子)夏四月初三日,流賊張獻忠陷廬州府舒城縣,殺人殆盡(賊改舒城縣為得勝州)。
五月初七日,學臣徐之垣科考廬州府八屬,生童俱集城內,失於稽察。獻忠率群賊自桃集走小路,由小蜀山,夜至城下。自將軍廟攀堞入城,開西門放群賊入城,殺擄焚姦,殺人幾十萬口。而學臣徐之垣、知府鄭履祥、知縣潘登貴咸逃去。兵備道蔡如蘅(字香君,四川人)遇害。其妾王月大罵,八賊殺之,屍立不仆,移時方倒。通判趙興基守水西門,朝衣朝冠,罵賊不屈被殺。鄉紳參議程楷(畸人)罵賊被殺。指揮同知趙之璞遇害。軍民婦女死節者不可勝紀。賊殺掠三日去,臭聞數十里。食尸之鳥鳶蔽天,燐火晝見,夜多鬼哭,聲達於旦(廬州衛百戶李禺花同矮李百戶等四弁,具冠帶,朝流賊張獻忠於鼓樓南街富戶孫煇之家受招安。八賊每弁賞銀千兩,令其安撫百姓。封李禺花為都指揮使。禺花受職得銀即遁去。八賊大怒,大殺百姓。民無噍類者,實李禺花等釀之也)。後又二次入城,民無噍類矣。田地荒蕪,狐兔之跡滿路,令人不忍見聞,雖黃巢、龐勳之惡,不逾是也。
流賊自八年正月略廬、鳳等處,至十六年始入楚、蜀。賊首八大王張獻忠率大傻子劉通、隔裏眼孫仁(乃群賊中之最惡毒者)、老回回馬守應、一棵蔥王文、滿天星劉煥、小袁營張三貴、闖塌天韓國基、曹操王羅汝才、紅狼劉希堯、過天星徐世福、混十萬劉國龍、一斗粟孫承恩、紫金樑馬進孝等賊,率從賊數十萬人,侵擾廬、鳳、桐、潛、滁、和諸州邑,焚殺擄略姦淫,不可勝言。尸橫遍野,白骨如麻,江北無完城。田地荒蕪,草萊沒人。村絕煙火,路斷行人。殘黎逃竄山谷水涯,食草根木皮,饑寒而死者,又不可以數記。雖有總漕朱大典、閣部史可法暨總兵參遊率兵援剿,每於賊去後方至,見賊先走,從無一當賊者。諸州官吏並無守禦之策,惟有聽其殺擄飽去而已。朝廷並未發遣一將一卒,百姓湯火,付之膜外,豈不傷哉!其閒臣死忠、子死孝、夫死義、妻死節者多矣,俱淹沒無聞,烏得而表揚之?雖有旌獎者,百中無一焉。即有旌揚,皆官室富家,多粉飾之詞,不足深信。幸是秋七月上旬,上命總兵黃得功同劉良佐、廖應登等率兵五萬餘人,援剿流賊,招撫殘黎,分鎮廬、鳳等處。黃得功駐札廬州府,劉良佐駐紮壽州。流賊率眾入英、霍山中。賊雖去而官兵害民更勝於流賊,故民間有「賊梳兵篦」之謠。賊雖殺擄慘毒,猶有去時,亦有不到之地。兵之殘害,搜括一無遺漏。小民恨入骨髓,相詛云:「寧忍死於賊,不肯死於兵」!是則小民前罹賊之火燒,而後復遭兵之湯燙。奈何民受湯火,國亦隨亡。
闖賊李自成於十四年再攻開封府,不克。是年,復合群賊百萬圍之。上出侯恂於獄,督師河上。調左良玉各鎮共十三鎮援開封,壁於朱仙鎮(在府城南四十里)。良玉持兩端,不肯當賊。忽夜半,縱兵大噪突諸營。諸營驚亂,疑賊至。良玉乘亂,掠諸營馬羸潰而去。賊覘擊之,大敗,諸營悉潰。良玉走襄陽。自是開封援絕,遂至淪沒。或謂良玉擊賊不勝,敗去,蓋飾詞也。
九月九日,闖王李自成、曹操王羅汝才,二人合圍開封府,脅從之賊近百萬。賊掘黃河之水衝開封。十六日,大水衝開曹門。十七日,滿城成渠,人民溺死無算。止存鐘樓、鼓樓、各王府屋脊、相國寺寺頂、周王紫禁城及夷山頂。避水者滿屋脊。十八日,推官黃澍遣善泅家丁李用過河請救。監軍道王燮得推官手書,自乘二十餘舟,從北門揚帆人。值巡撫高名衡、黃推官各乘舟至紫禁城上,見周王慟哭,請王同宮眷五六百人同行。在城頭屋角樹杪避水難民俱漸次渡河北去,在柳園鬻粥食難民。此古今未有之苦,亦古今未有之厄也。知府吳士講,合肥人,乘筏去,回鄉,後論功升川南道,懇辭不仕,隱於田野終身。
上以御史楊仁愿言,誡廠衛羅織。未幾,吏科給事中阮震亨有請託書至吏部文選司,為東廠所獲,奏之。廠衛之設,實不便廷臣。
晉劉宗周左都御史。上言祖制設紅凳二條,責御史之不稱職者,請復之。上可其奏。於是御史人人側目,未幾罷去。
大內宮殿鴟吻如煙霧蒙罩,命中官登視,乃蠛蠓也。數日方散(蠛蠓,小飛蟲,謂之醯雞,生於朽壞之木。因久雨而生,睹陽則死。今生大內,亦不祥之兆也)。
黃道周既遣,人謂必不能生還。一日,上御經筵,問儒生品行學問孰優。眾以道周對。上曰:『道周何在』?對曰:『在戍所』。上默然。明日,遂詔還道周,仍為少詹事。野史云,上與周延儒論岳飛,延儒乘間言之,故有是命;謊言也。
山東土賊李青山作亂,勇衛營督理太監劉元斌剿平之。御史王孫蕃參其殺良冒功。上怒,逮元斌下刑部,論死,並誅提督太監王之民,即前為司禮監者。
殺兵部尚書陳新甲。先是新甲密建和議,撤關寧勁旅並力剿賊。輔臣洩其語,科道交劾,遂殺之。新甲,樞臣中最有謀略者。乙榜出身。為人所忌,功未成而被殺,傷哉!惜哉!
十一月,京師戒嚴。是時十七路總兵入援,兵馬數十萬。首輔周延儒督師。以大同總兵王璞為前鋒,剋期進兵。璞引兵遁去,致誤軍機。次年四月解嚴,命緹騎逮璞至京,誅之。
兵部侍郎金之俟(字起凡,吳江人)督治昌平。上命錦衣衛訪之,悉得其守禦方略。召之俊來平台。之俟大懼,入朝面無人色。廷臣皆危之,私語曰:『此袁崇煥之續矣』!及見,上溫言慰勞曰:『卿某事善,某事善,但守某處將不善,宜易,糧草積某處者非是,宜徙』。之俊惶恐伏地謝。及出,汗流至足、如更生焉。身顫終日,食飲無味。國變從賊,後仕於清,入閣為大學士,晉太傅。蘇郡鄉紳贈以聯云:「從明從順從清,三朝之俊傑;縱子縱孫縱僕,一代超凡人」(此鄉人之確評也)。
三大營領之者,總督、提督、協理。外有四衛營軍,以龍驤左、龍驤右、武驤左、武驤右四衛官軍充之,為朝廷禁旅,以御馬監掌印太監為提督。後曹化淳領之,改名為勇衛營,以黃得功、周遇吉為將,練為戰兵。又有巡捕營,專司捕盜,以五府帶俸都督為提督。後添設內臣一員,名為內提督,以王之俊(字奇吾,容城人)為之,亦練為戰兵,改名練捕營。襄城伯李國禎請選京衛各官蔭襲舍人六千充護衛,名選練營。總計京營兵約數十萬人,而可用者獨勇衛營。其後亦無用。後逢瞎賊,則束手而降。
十六年(癸未)四月朔,享廟;駕未出,中極殿左忽起旋風,有白衣人隨風而出。宿衛軍校皆隨風向東南行,至大通橋二閘而止。自此瘟疫流行,日死萬餘人,城門雍擁,千棺不能出。黃昏街衢人鬼相雜,遇白衣者必死。識者以為不祥。次年,都城陷沒。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信不誣矣。
五月,雷震奉先殿,太祖神主移御床數寸。同日震鑾駕庫。上天震怒,由諸姦臣招之也。
上御門嘗朝,鴻臚寺引安慶巡撫中軍官范邦禎面恩。其人宿酒未醒,言語模糊,伏地叩頭不起。命錦衣衛拏出,袖攜酒壺墮地。上怒,御中左門親鞫之。邦禎自供,乃運糧把總,用賄三千金於兵部,謀陞此缺。下錦衣衛獄,未幾死。兵部尚書戴罪,職方司郎中降罰,書吏下刑部治罪。
上一日召周延儒至平台,屏左右曰:『朕夜夢太祖寫一有字,是何祥也』?廷儒沉吟良久曰:『不祥』!上曰:『何故』?對曰:『上不成大,下不成明,大明去半矣』!上曰:『密之』!不懌而退。延儒出,即語閣臣。堂吏葉盛枝聞之,出語所親,諠傳都下。堂吏徐文煒叩闕訐奏。上怒,遂有殺延儒之意。及文選司郎中吳昌時(嘉興人)事敗,逮至京,賜死。延儒兩入相,受恩最深,而壅蔽聖聰,姦貪誤國,一死不足伏其辜矣。延儒與嘉定侯周奎通譜,嘗使客董山人(號心懷,後為盜所殺)懷重寶,與奎子鑑博,故意負之。鑑喜,時時與燕飲,遂得探內廷消息,凡事先意逢迎,其奸多類此。
溫體仁、周延儒從未駁廠衛一疏,訾廠衛一語,故廠衛亦陰為之助,而兩人在位獨久。野史謂延儒嘗請罷內監,撤廠衛,無是事也。
十一月十六日,嘗朝,上諭吏部史科曰:『原任太常寺少卿沈自彰、太僕寺少卿張法孔,聲名卓著,才堪任用,自彰以原官掌吏部文選司事,法孔以原官掌兵部職方司事』。又諭刑部刑科錦衣衛曰:『吏部文選司郎中吳昌時,招權納賄,贓私狼籍,著令會官處決』!
遼東松、杏失利,洪承疇全軍覆沒,傳承疇死,上震悼,命禮部具儀,欽天監擇日,設壇予祭,以慰忠魂,蔭一子錦衣衛千戶世襲。既聞承疇未死,遂罷祭,仍蔭其子。
十七年(甲申)元旦,日無光,無風揚沙,咫尺不見人。人皆以為異。
野史云,二月初一日,上視朝,忽得偽封;誤矣。凡朔望升殿,百官行禮,不奏事。是日免朝。十五日陞殿,未聞此說。
昌平兵變,命勇衛營副將李錡、王澍討平之。命廠衛與倉場總督盤查倉貯積粟,尚支十餘年(國家所恃者曰糧曰軍,今雖糧多,而軍弱矣,足恃哉)。
三月,闖賊李自成移檄遠近云:「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周而公忠絕少。甚至賄通公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紳,閭左之脂膏罄竭。文臣結黨,朋比為奸;武將卑微,奴顏婢膝。公侯皆食肉豺狼,而倚為心腹;閹豎盡吃糠豬狗,而借其耳目。獄囚纍纍,士無報禮之心;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張掛都門內外數十處。
闖賊李自成率百萬之眾,長驅犯闕,勢如風雨,而李明睿倡南遷之議,幸上不為所惑,得殉社稷。若使其謀得用,則京師不攻自破,賊乘勝席捲而南,輕騎兼行,以尾駕後,不知何以禦之?即使得達南部,而我能往,賊亦能往,安見南部必可以圖存?至於募兵八府之說亦可笑,而野史猶鰓鰓惜之,以書生之見,標榜之詞,真堪浩嘆。
上下罪己之詔曰:『朕嗣守鴻緒,十有七年。深念上帝陟降之威,祖宗付託之重,宵旦兢惕。罔敢怠荒。乃者災傷頻仍,流氛日熾,忘累世之豢養,肆廿載之凶殘,赦之益驕,撫而復叛;甚至有受其煽惑,頓忘敵愾者。朕為民之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為朕之赤子,不得而懷保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穢,罪非朕躬,誰任其責。所以使民罹鋒鏑,蹈水火,殣量以壑,骸積成丘者,皆朕之過也。使民輸芻挽粟,居送行齏,加賦無多藝之徵,豫徵有稱貸之苦者,又朕之過也。使民室如懸罄,田卒污萊,望煙火而無門,號冷風而絕命者,又朕之過也。使民日月告凶,旱澇洊至,師旅所處,疫癘為殃,上干天地之和,下叢室家之怨者,又朕之過也。至於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植黨而清議不聞,武將驕懦而軍功不奏,皆由朕撫馭失道,誠感未孚之所至也。中夜以思,跼踏無地。朕自今痛加創艾,深省夙愆,要在惜人才以培元氣,守舊制以息煩囂,行不忍之政以收人心,蠲額外之科以養民力;至於罪廢諸臣,有公忠正直、廉潔幹才尚堪用者,不拘文武,吏兵二部確覈推用;草澤豪傑之士,有能恢復一郡一邑者,授官世襲,功等開疆;即陷沒脅從之流,能舍逆反正,率眾來歸者,許赦罪立功;能擒斬闖、獻二賊者,仍與通侯之賞。於戲!忠君愛國,人有同心;雪恥除凶,誰無公憤?尚懷祖宗之厚澤,助成底定之大勳。思免厥愆,歷告朕意』。雖有輪台之悔,何益也!
大學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少詹項煜請太子撫軍南行,為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所阻。新樂侯劉文炳、駙馬都尉鞏永固亦嘗言之。原任商丘知縣梁以樟從獄中上書,亦有請太子撫軍南京,二王分封浙、閩之議,惜乎皆未行也(即行之何益)。
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賢骸骨之說,不知何來,荒謬不足辯。
又云:上面訐光時亨參李明睿為朋黨。又云:阻朕南行,本應處斬,姑饒這遭。皆妄說也。
三月,賊破昌平,逼京師。五府遍傳公侯伯於十八日集朝陽門延福寺議戰守,日終無一人至者。
十八日,賊勢急,新城侯王國興、原任司禮太監王永祚集文武諸臣十數人於鼓樓前公議,分任守城方向,自備糧草,不待請命,便宜行事。後竟徒有空談。
野史云:兵部尚書張縉彥(衛輝府新鄉縣人)至城門,為內官阻攔,不得入城。何其謬也(張縉彥首率群臣開彰義門迎接李自成者也)!
十八日晚,內使馳奉密詔至新樂侯第。詔諭新樂侯劉文炳、駙馬都尉鞏永固速擁家丁,前來護衛。先是上有命,令二人糾合勳戚家丁以備非常之諭,至是見上。上遽曰:『外城已陷,二卿所糾家丁能一巷戰,事尚未可知』。對曰:『臣等各帶數騎,誓死禦賊』。上曰:『如此何濟』!遂泣下。二人泣奏曰:『萬有不測,臣等以一死報陛下』。上曰:『朕志決矣。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及上崩,二人皆死之。
賊陷外城,上徘徊殿廷,憂懣計無所出。忽一閹豎進曰:『皇爺不須憂愁,奴輩有策在此』。上問之。曰:『賊若果然人城,直須投降,便無事矣』。上大怒,手刃之(宦豎名張殷)。
居庸關陷,總兵唐通降,昌平巡撫何謙逃。總兵李守鑅(國禎嫡叔)迎降,隨賊入都,後逃至南京。南京陷,又逃至廣東。野史云:守鑅手格數賊,不屈而死;謬之甚矣。
李國禎(字兆瑞)習優,善諞言,上誤信之,以為京營總督。先是有警,戰兵於要害列營守,每堞五人,更番防守。自二月聞賊警,國禎令三軍於三月初八日認汛地。城上五堞,只用一人守器械。大眾十八日始列營登城,而十七日賊已薄城下矣。一時城門閉,戰兵在內者不及出,守兵在外者不得人。人心洶洶,城上寥寥,國禎束手無策。故賊攻兩日即陷。十九日早,國禎欲突崇文門,不得出,復奔朝陽門。守將孫如龍已迎賊將張能於城上,令國禎降。國禎喘顫,惶遽解甲降。能羈守之。數日,令納金,不足。二十七日,請至家括金。家為他賊據,不得入。被拷折踝,荊筐拽回。能置酒滿引觴之,笑曰:『大將何狼狽若是耶』!是夜,國禎以所佩綠線帶縊死。賊以柳棺盛其尸,委於市,血淋漓地下。見者曰:『此京營總督襄城伯李國禎也』。斬衰送葬,縊死帝后之旁,其說不知何來,而南都遂有贈謚之典;野史之不可信如此。
十七年年中,所用閣臣、部臣、督撫、鎮將不啻數百人,不誤國者蓋無幾。間有一二實心任事,能力辦賊者,又為門戶排擠掣肘,不得成功。及賊犯都城,漫無備。失陷之罪,李國禎為首,本兵協理次之。至於城守宦官,乃倉猝號召而出者,非朝命也。作者欲為大臣回護,遂至本兵協理不問,專責閹豎,豈公論哉?
外城西南隅,地名煙閣,皆回回所居。十八日,賊攻廣寧門急,群回倡亂開門,外城遂陷。次日,賊自東直門角樓緣城而上,大城遂陷。野史云,閹官獻城,非也。
巡視南城御史裴希度,賊黨也。十七日,令士民家家門前設甕注水,云防火災。十八日早,希度微行至安國寺易服遁去。及城破,賊皆飲馬於甕,方知為賊備也。
京師糧餉,按月給放,從來無闕。野史云:京軍五月無糧,妄言也。
野史所載,李國禎匹馬馳闕下,奏守軍不用命。上命內官守城,而內官譁不肯往,與守城者空砲向外,揮示賊退。皆妄言也。又云:成國公朱純臣守齊化門,上至其第,閽人辭焉。純臣是時總督內外諸軍事,並未守門,上亦未至其第。又云:十九日天將晚,上御前殿,鳴鐘集百官,無一人至者。亦皆妄傳,後來粉飾之詞。
三月十七日,晡時,賊圍城急,勤王之師無一至者。時太子年十六(己巳生),定王、永王俱年十五(壬申生)。上命太子,二王易衣,著白布襪、青布鞋、白布褲、藍布裙、青布棉襖、紫花布袷袒、皂布巾。上執太子手大慟曰:『爾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罷,不必戀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見祖宗於地下?爾等切要謹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當呼為老爺,幼者呼為相公,或稱為長兄。呼文人為先生;呼軍士為戶長,或稱曰長官』。言畢,大聲曰:『爾三人何不幸而生我家也』!遂嗚咽不能出聲。託三子與內監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城破,王之心自縊。王之俊被執拷,獻銀萬餘兩得釋,猶擁重貲,夤緣復為清苑馬寺正卿。賊索太子甚急,栗宗周獻太子、二王於闖賊李自成,幽之從賊劉宗敏寓(商南人,乃鐵工)。劉宗敏羅諸官拷金銀,守者縱太子,謂曰:『爺已往南京,投魏國公去』。野史云:託外戚周、田二氏,謬也。田弘遇十六年冬已死。又云:太子投周奎家,奎以未起。亦無是事。賊送太子出左掖門,走至良鄉西,足痛泣於途,遇鴻臚左少卿高夢箕,識之,遂至南京。弘光命北京講官方拱乾(號坦庵,桐城人)識認。太子坐錦衣衛堂上,拱乾甫登階,頫首不自安。太子起立曰:『方鬍子(拱乾多鬚)先生來也』!拱乾面赤,搖首連聲曰:『不是不是』。太子曰:『先生三月內與我講書,講盡心章,今忘否』!拱乾無言,頫首身顫趨出,向錦衣衛馮可宗曰:『當加以極刑』。先夾訊穆虎,夾訊高夢箕,俱以實供。夾訊太子,惟慟哭哀號,呼皇父、皇母后而已,別無一言。暈死半日甫甦。行刑,人咸流涕,馬士英、阮大鋮微哂而命繫獄。清兵入南京,戎政趙之龍獻之豫王,攜之北去,不知所終,或云縊死。定、永二王,械入陝西,縊死秦王會府前(此長安明□許肇萊字□□所目見者)。
萬歲山,紫禁城後山也,上縊即其處。野史多稱煤山。又云上縊於山之壽皇亭。亭新成,乃閱操處。夫內操教場多在振武殿,殿在地安門內西虎城側,不在萬歲山。山有壽皇殿,乃舊創,非新建。上登山下望,見賊勢猖獗,遂閉殿門而縊,獨自一人,並無內監在旁。上生於壬子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時,崩於甲申年三月十九日辰時,享年三十三歲。
先是查盤大內庫藏,有紅硃漆匣一具,塵封尺許,啟之,乃古劍二口,光澂秋水。上取之。至是手刃公主嬪御,即是也。野史有劉青田藏圖畫之說,皆齊東之語也。
野史云:上欲奪正陽門出,守者疑內變,反砲擊之,乃從白家巷還。皆妄言。出正陽門則外城,外城已破,意欲何之?白家巷乃大明門東一小巷,不近皇城,不能容車馬,何由從此還?
闖賊李自成入宮,得烈皇帝血書於乾清殿,書曰:『朕自登極一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朕雖德薄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喪心誤我,非朕之罪。每撫心自揣,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朕死無面目見二祖、列宗於地下。今朕去衣冠,以髮覆面,任賊分裂朕尸,以報天下蒼生重徵濫斂之苦。若賊中有忠義豪傑之士,代朕將文官盡戮,武將全誅,甚勿傷朕百姓一人也』!又書一行云:『百官俱赴東宮行在』。猶謂閣臣已得硃諭也,不知內官持硃諭至閣,閣臣已散,置乾清殿而返、內閣群臣無一人知者。群臣早已紛散,竟無一人在也。
諭賊遺詔非書衣。且云:上御錦邊白綿紬背心。御服不用綿紬,此非草野所知。
正月初,西方見火星二,光芒燭天,人皆畏之。城破,星遂隱而不見。
神宗四十八年,熹宗在位七年,蓄積掃地無餘。兵興以來,帑藏懸磬,將累朝所鑄銀甕銀盎、罇鼎重器,輸銀作局傾銷充餉,多有「銀作局」三字者,此人所共見。空乏可知矣。廷臣日請內帑。夫內帑惟承運庫爾。銀錢解承運庫者二:一曰金花,一曰輕齎。金花銀所以供后妃金花、宮妾宦官賞賚;輕齎銀所以為勳戚及京衛武臣俸祿,隨進隨出。然而屢發之矣,安有餘銀?野史云:城破,大內尚有積金十餘庫。不知十餘庫何名?承運庫外,有甲子等十庫,貯方物也;天財庫,貯錢也,以備內外官吏軍較賞賜;古今通集庫,貯書畫符篆誥敕;東裕庫,貯珍寶也;外東庫亦貯方物,無金庫也。庫盡此矣。城破,惟東裕庫珍寶存爾,安得有所謂十餘庫積金者?而紛紛然謂上知聚斂,內帑不輕發,豈不冤哉?草野無知,傳為口實,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十九日早,國學文廟前有人大書一紙貼壁云:「謹具大明錦繡江山一統、崇禎帝后二尊,奉申贄敬;門軍弟文八股頓首拜」。嗚呼!真可謂痛哭流涕者矣。
鞏永固,無子。一女適李國禎子,後隨李南下。子號公藩,挈重貲,逃居江南和州城南門內居住。奈村農夫於康熙戊午年二月曾至其家訪之,乃侯碩夫(名雍,駙馬之子)之書薦也。公藩以千金賂李漁笠翁作鐵冠圖記,為父作盡忠死節戲文,掩飾奸狀,以愚草野耳目,人皆信之,盡屬烏有也。公藩頗豪而好客,竟以壽終。野史云:永固以黃繩繫子女五人於柱,謬矣。
新城侯王國興焚死(係戚臣,野史誤稱錦衣指揮使)。彰武伯楊崇縊死(野史遺)。左都督劉繼祖同妻□氏、妾李氏、董氏投井死(戚臣新樂侯劉文炳之叔父也,野史遺)。恭順侯勳衛吳汝徵同妻郭氏、女招姑縊死。永康侯徐錫胤夫人朱氏奉廟主焚死(夫人成國公朱純臣之女,幼寡苦節,十餘年獨處一樓而足不履地)。錦衣衛官王世德妻魏氏抱弱女同姪女投井死,妾婢同死者十七人。司禮監太監高明時同名下李繼善、王家棟、馬鯨、張行素、馬文科、李廷弼、徐養民、郝純仁、宋輔震、嚴弘等十一人俱焚死。西直門提督褚憲章死於城上,內官李鳳翔、賈如皋、賈彝倫、魏國徵、馬憲辰五人一時俱死(以上野史皆遺)。太監王之心縊死於家(野史誤云拷死)。光祿寺署正于騰雲書絕命句於朝衣云:「生作大明官,死作大明鬼」。其妻(失名氏)鳳冠霞帔,同女三人縊死(野史誤名騰蛟,遺絕命句)。錦衣千戶高文采同子必卿手刃全家男女十七口,然後自刎死(野史遺其子)。牧馬所千戶李忠全家焚死。五軍營中軍姜應魁縊死城上(三大營—勇衛營、練捕營、選練營—副將、參將、遊擊、都司、號頭、中軍百有餘員,死難者惟姜應魁一人而己)。有樵夫(不知姓名)聞變,奔至萬歲山,慟哭拜帝尸,大呼萬歲爺,撞石死(此宛平縣進士楊周憲親見)。秀才申時泰匿瀛國太夫人徐氏並其孫劉文炤,被賊以極刑焚死,終不言其所在。布衣范箴聽外城破,置一棺,自題「大明處士虛堂范公之柩」,七日不食死。五軍營選鋒楊二哥,夫妻縊死(以上野史皆遺)。
成國公朱純臣、保定侯梁世勳、武定侯郭培民、陽武侯薛濂、永康侯徐錫登、鎮遠侯顧肇跡、懷寧侯孫維藩並子光祖、耀祖、恃平侯郭振明、永寧侯王長錫、清平侯吳遵周(時掌都督印)、新建伯王先通、安卿伯張光燦、遂安伯陳長衡、英國公蔭襲張世澤、豐城侯世子李開□、錦衣衛指揮使田弘祚等,或拷死,或勒死,無自盡者。野史皆云殉難,有冒南朝祀典者。閣臣方岳貢、丘瑜皆被賊人拷死,或以為應祀,而不知何義,蓋有所受賄賂,或有所屬託焉,得謂之良史乎!
吳三掛已降賊,聞妓女妾陳圓圓(圓圓乃杭州官妓,田畹得之,進帝不受,轉贈吳三桂為妾者)被擄,遂回山海關據守。令守備何兆麐(字瑞徵,山西永寧州人)入遼東,乞大清兵報仇。遂諧京師。自成敗遁。吳三桂尾追入陝西。野史所載皆粉飾之詞,不可深信,皆吳三桂以重貲賂文人作者,非實事也。自成西遯,京師人不約而同,無論老少,皆以白布裏頭,曰為皇帝發喪。自成留餘賊三千,遍向京城放火,為百姓盡捕,殺之無遺,皆臠食其肉,刳其腹,屠其肝腦,焚其骨而颺之,為皇帝報仇。奈村農夫曰,此傷心中大快事。
烈皇帝太子慈烺至南京繫獄,有無名氏題詩皇城牆上:「百神護蹕賊中來,會見前星閉復開。海上扶蘇原未死,獄中病己又奚猜?安危定自關宗社,忠義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處遇,普天空向棘園哀」!
·梅衝華傳
梅先生字衝華,廬州合肥縣南鄉人也。少讀書,應童子試。年十五,以目疾雙瞽,遂習公明術,賣卜自給。胸中大義了了。每與人卜,與子言孝,與臣言忠,與弟言敦,與友言信,以所問順逆,為時命吉凶,訣禍福,因以改過者比比也。
甲申年,烈皇帝身殉社稷,先生聞之,慟哭失聲,暈絕臥地,不食五日。親友勸之再三,始進食。遂絕葷茹齋。
及清定鼎,奄有江南,檄下薙髮之令急。時遠近貴賤盡髡首,獨先生冠巾,不薙髮如舊。里人動以危言,先生不答,亦無懼容。丙戌九月,仇家蔡姓者訐於官。合肥令關中藺完■〈王皇〉拘於廳,訊曰:『何物瞎奴,敢不薙髮』!先生抗聲對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此孔門家法也。是以不薙』。令曰:『方今大清撫運,普天率土,誰敢蓄髮』!先生曰:『清人來當落髮,穿心獨腳來亦刳心刖足乎?僬僥來亦截身乎』?令大怒,杖之十五。先生在杖下,但高呼太祖高皇帝、崇禎皇帝,慟哭不已。左右觀者莫不墮淚,令亦以袖掩面灑泣,釋之。里人有忠義心胸者聞先生受杖,皆歎息哀憐;惟縉紳舊家子弟聞之樂甚,且出快言曰:『瞎奴倔強,杖之猶少也』。先生被杖後,仍長髮冠巾如故。令知不可屈,亦置之不問。然先生忠義根於天性,與人言及前朝事,輒慟哭歔欷,有燕趙悲歌之遺風。嘗過故舊友□□,察其子弟之倜儻者,每教曰:『即無自棄。韓蘄王、岳少保亦人耳』。蓋先生滿腹悲憤,故觸處露其端倪。
戊戌冬十一月望後,先生寢疾,冠巾戴髮死。死後三十三年庚午歲十二月,合肥鄭子士行者,乃先生執友之子也,與予同遊南嶽,詳述先生高節,且為求傳。
李子曰:天地板蕩,往往荃蕙化茅,孰意曠野榛莽中有幽蘭杜蘅,芳香襲人?所謂霜白雪冷,萬物彫零,而空山破籬,一瓣梅花,傳天地之心乎!
西秦太白山人李柏雪木氏撰於衡山祝融峰頂之乾坤一覽亭。